发新话题
打印

转贴自银海网:试述漫画与日本文化的互动作用

转贴自银海网:试述漫画与日本文化的互动作用

  转自银海网——试述漫画与日本文化的互动作用
           作者:格木   2002-07-15 14:44:29
       选择这样的一个主题,基于对这样一个现象的关注:日本漫画及其周边产品充斥市场,而它并不象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流行于青少年间的时尚和游戏而已,卡通化的"新新人类"的诞生,代表的既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也是在特定时期,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乃至趋同。正如八九十年代对欧美文化的认同以麦当劳快餐、耐克鞋为载体,新世纪,对日韩文化的认同就变成以漫画为载体。我在文中讨论漫画与日本文化的互动作用,目的不在于论述这种文化认同有何利弊,而只想探讨一下,漫画是如何影响了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又是如何改造了漫画的。既然卡通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那么,能够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也许真的有助于对这股潮流的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一 .欧美漫画的沿革
                   
                   在日本式的漫画未发展成一股压倒性的潮流前,漫画,其实更通常的定义是一门夸张的艺术,正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漫"的解释"不受约束、随便"和对漫画的定义: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手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曾说漫画创作的指导原则是"简笔而注重意义",因此,传统的漫画创作一般应该遵照这么三个规律:一、夸张变形,突出主要特征;二、夸大主体形象;三、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虽然有资料表明,早在史前,与漫画相似的创作手法已广泛应用于先民的岩画艺术,漫画表达由此可算一种比较古老的绘画方式(突出主体意象的绘画方式,也许正符合人类的本能喜好,因为未受训练的儿童画亦有此类倾向),不过,"漫画的名称和创立在16世纪末才出现,漫画艺术的发明者不是其前若干世纪以来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存在的用绘画作宣传的人,而是极为老练而考究的艺术家卡拉奇兄弟。他们的漫画现在得到确认的很少,但是根据无可置疑的文字记载,他们也曾发明过一种开玩笑的手段,把受害者的面孔画成动物的面孔,甚或画成无生命的器具,从那以后,这种做法就在漫画家中相沿成习。"([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继奠定了传统漫画基础的卡拉奇兄弟之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画了大量肖像漫画性质的怪诞速写头像。16世纪,同是意大利画家的该希皮·阿辛鲍尔多创作了一系列包括著名的《蔬菜人像》在内的漫画人像。到了17世纪末产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漫画中心转移到了英国,诞生了杰出的画家威廉·贺加斯,其代表作《打瞌睡的教友》、《时髦婚姻》、《性格与漫画》等,标志着近代西洋漫画的形成。贺加斯具有很深的写实功力,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精细。他喜欢描绘人物众多的场面,对烘托画题的环境气氛,亦十分注意。这种风格一直影响着今天西方漫画的创作。
   也许漫画的夸张变形特征,注定了它对现实生活既有明显的反叛性,又有指桑骂槐的隐喻性,因此,早期的漫画几乎是义不容辞地就担负起了反抗反动政治势力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有少数漫画家是对政治不敏感的,如托马斯·罗兰森。他虽然受到贺加斯很大影响,但在人物造型方面更接近于现代西方漫画的风格,因而有"现代漫画之父"之称。罗兰森较少关注政治问题,喜欢讽刺人们不良的品德和作风,代表作有《天才的房间》等。排在罗兰森之后的是约翰·李奇,英国首位从事滑稽连环漫画创作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更偏重于表现社会生活的漫画家。1843年,李奇在伦敦举行了画展,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之为"卡通"(CARTOON)──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现代漫画的别名就是这样来的。
   说到欧美的现代漫画,就"现代"二字大体上可定义为从20世纪初到目前为止的欧美漫画,以美国报刊漫画发展最快,影响最广。大约在20世纪初,美国报刊上出现了"社论漫画",所谓"社论漫画"就是以漫画形式评论国策政治、社会问题等,并不强调它是否代表报社意见;而与此同时,作?quot;故事漫画"的表现形式,连环漫画极迅速地发展起来,西方很多读者未必看社论漫画,却常看连环漫画。
   那么,或者可以这样说吧,虽然20世纪以来漫画家继续用其犀利的画笔针砭时弊,不过随着个性化社会的到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于自身生活和感觉的体验,曾经主要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漫画,却要戴上更为人性化的面纱、变得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提及现代漫画的时候,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所指的已是无关乎政治的"卡通"作品了。(★参见文后注释)

           二.人气最旺的美国漫画和日本漫画
   上面说到,连环漫画已经在现代意义的漫画里唱起了主角,而连环漫画如同小说,有长篇与短篇之分。英国的贝特曼、法国的桑公、丹麦的皮特斯脱鲁普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短篇连环漫画名家。长篇连环漫画在欧洲著名的有:法国让·艾飞的《创世纪》、《小天使》,法国女漫画家嘉丽·贝蒂雪的《失意人》,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德国施密特的《护士莫尼卡》,比利时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丹麦莫柯的《阿费雷多》,瑞典雅各布生的《安德生》。
  长篇连载连环漫画在美国尤为发达,常见的有二百多种:舒尔兹的"花生漫画"、莫特·华尔格的《大兵培特尔·贝利》、契克·杨的《金发女郎》为三大连载漫画。其中发行量最大?quot;花生漫画",40年来在全世界1941家报刊上连载,单行本发行量达3亿册。名列第三的《金发女郎》在全世界1500家报刊上逐日连载,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另外,著名的还有:西格的《独眼水手波佩》…………
   "美国漫画网"上刊载了一篇名为《十大经典美国漫画人物》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列出了美国漫画的十大风云人物,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我们也可从中看出一些美国漫画主题的大致取向。这风靡世界的十大风云人物分别是:
             ①
           Superman:要数经典美国漫画人物,首推Superman(超人)为最佳人选,原因在于由1938年到现在,Superman都深受欢迎。这个近乎完美的漫画人物启发了不少后期的英雄人物,好象Spiderman和Wolverine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Superman的。他是美国漫画的殿堂级人物。
             ②
           Batman:经典美国漫画人物除了Superman之外,另一个殿堂级人物就一定是蝙蝠侠Batman。当然,Batman在全球风头强劲,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好莱坞电影改编Batman漫画的影响。不过跟同期好多只讲超自然力量的漫画相比,Batman漫画将超能力同侦探结合,利用智慧、科技去对付敌人,这才是Batman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③
           Spiderman:蜘蛛侠Spiderman在美国漫画中是个最人性化的英雄。他既拥有神秘力量,又要面对好多普通人要面对的问题,例如毕业、举行婚礼等。而蜘蛛侠本身都好想做一个平凡人,不断努力地去平衡超人同普通人两种迥然相异的生活。
             ④
           Wonderwoman:神奇女侠Wonderwoman是男性主导的美国漫画世界里面的一个异数,早在1941年已经面世,当时得到好多女性读者的欢迎。而神奇女侠漫画亦带起神话故事的热潮,打破一贯讲究逻辑和科学的故事桥段。最近故事内容还将不同神话故事做一个大结合,非常有创意!
             ⑤ Dr. Doom:「Marvel
           Comics」第一本漫画里的绝世奸角,也是美国漫画里面一等一的高手,就连Superman同一众强者都不是他的对手。Dr.
           Doom于1999年年尾被正式扶上主角宝座,延续他的经典,另外,围绕Dr. Doom的故事结合了巫术同科学,内容非常有创意。
             ⑥
           Flash:闪电侠Flash是美国漫画生死存亡的转折点。五十年代初,因为当时漫画的科学桥段同画功都不太理想,所以美国漫画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直到第二代闪电侠的出现,漫画界才得以中兴,所以十大经典人物自然不可没有Flash。

             ⑦ Spawn:撒旦之子Spawn的主笔Todd
           McFariane制作Spiderman同Batman时已经红透半边天,两大漫画公司的首席主笔地位无可动摇,后来创作出死而复生的Spawn,画功细腻兼带点邪气更创画坛另一高峰。明星主笔加上鬼魅人物,经典度火速提升。

             ⑧
           Wolverine:狼人Wolverine原名芦根,曾是加拿大政府的特工,因为超能人实验而被改造成一个拥有金属骨架、凶暴成性的杀人机器,后来逃出杀手组织,成为正义组织X-MEN的成员。狼人在X-men漫画里面,是人气度相当高的人物,,而他神秘莫测的身份,和异变人这个概念都很令人好奇。

             ⑨ Professor X:Professor X是X-men里面的重要一员,缺少了Professor
           X,Mutant异变人的故事以至整个X-men漫画就不会出现。因为Professor
           X的理想是令异变人同人类得以共存,如果Professor X不存在或死了,异变人就会不受控,众强者亦会被消灭。
             ⑩
           Snoopy:Snoopy自打1950年在"花生漫画"里面出现,一直都受人爱戴,至今已被翻译成40种语言,在75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发行,独领风骚长达半个世纪。Snoopy就好象日本漫画里的叮当,经典度同可爱度都是无可置疑的,甚至算得上是美国的国宝呢。

   所谓的经典人物,一般都会是某个地区在特定时期的社会、人文状况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地反映了该地区风土人情的历史积淀与现行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而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引起该地区居民的共鸣,为他们所广泛接受并深受喜爱。
  从上面提到的美国漫画十大经典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美国漫画乃至美国文化的大体印象,正如欧美游戏总爱营造"剑与魔法的世界"一样(魔法其实是一种比高科技武器更先进的武器),美国漫画的科幻特征非常明显,幻想力的尽情驰骋仿佛和高科技产品的大量使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英雄们往往要仰仗先进武器的帮助才能克敌制胜。与之同样明显的是,美国漫画推崇超能力,而超能力的存在又恰恰增强了英雄主角的使命感,利于其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独闯龙潭"的任务,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演绎。与之相比照,下面我们来看看日本10部影响深远的人气漫画:(摘自个人网页:枫心情驿-动漫驿站)
  ⑴《机器猫》(《丁当》):难得的老少皆宜之巨作,其亚洲发行总量绝不逊于其他任何一部漫画作品,而至今仍继续推陈出新的事实,则也证明了日本漫画界有意将其打造成日本漫画的标志。
   ⑵《龙珠》:鸟山明继《阿拉蕾》(《IQ博士》)之后再上层楼的力作,讲述的是以《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为原型的萨亚人悟空的全新故事。这部长篇巨作在『少年跳跃』上连载7年,故事中孙悟空父子和那7颗能满足人们任一个心愿的龙珠,把读者从山村引到城市,从地球引到外星,又从现在引到未来。因为有旺盛的人气做撑持,就算原作者的逝世也没改变故事发展的欲罢不能。
  ⑶《城市猎人》:塑造了侦探寒羽良的经典形象,堪称北条司的巅峰之作,与鸟山明的《龙珠》一样,是日本漫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内里细腻感人的情感刻画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诙谐幽默相得益彰,令人难忘。
   ⑷《乔乔冒险奇遇》:也不必说这部作品横跨十数年的震撼力了,仅仅是那时装式的诡异画风及迷离奇幻的故事情节就够它跻身名著之列的,更何况还有众多斗智斗巧的精彩片段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呢?
  ⑸《乱马1/2》:也是关于变形人的故事,时男时女的乱马、时人时熊猫的乱马父亲,再加上一个时人时鸭子的乱马朋友良牙,就制造了这么多的笑料……一直认为高桥留美子是位魔女,因为她能将平凡中的情趣用夸张的手法予以表现,并且操纵自如。《乱马1/2》也许在搞笑上不如《福星小子》,煽情上也比不过《一刻公寓》,然而却是高桥创作风格已经成熟的一部力作,并且影响力也超出了高桥以往的任何作品。
  ⑹《异星奇龙》:杰克和艾利恐怕是清水玲子最钟爱的人物了吧?这部作品向读者揭示了艾利的神秘身世,而要知道维系着二人的微妙关系,却得多看看清水的系列短篇了。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也可以有爱的吧?正因为要永远生存下去,爱才显得更为重要呢,又有谁能独自生活在这茫茫银河之中呢?
  ⑺《篮球飞人》(《男儿当入樽》):堪称体育漫画中的经典,它的影响力之大甚至超出了体育漫画的范畴,那种席卷亚洲的热力也是自《龙珠》后近年少见的。井上先生藉此迅速成为篮球漫画的创作巨匠,《篮球飞人》则更成为了中国漫画读者心中永远的"传说"。
  ⑻《天使禁猎区》:堕落的天使、颓废的人类、将世界抛弃的神,爱与泪、火与风……一切的一切都交织于由贵香织里的漫画作品,似乎世界已被绝望完全占据,连一向引人瞩目?quot;禁忌之恋"题材所带来的震撼都被其光彩遮盖掉了。
  ⑼《X战记》:虽然CLAMP的作品个个叫得响,但还是掩盖不住《X》更加耀眼的光芒,可以说只要是喜爱CLAMP的读者,没有哪个是不喜欢《X》的(有点夸张吧?)。另外在CLAMP的作品中,《X》也是最重要与最神秘的一部,这一点仅从《东京·巴比伦》、《CLAMP学园侦探团》中的主人公纷纷加入《X》的事实就可以得到证实。
  ⑽《幽游白书》:讲述浦饭幽助的传奇人生,由普通的不良中学生到灵界侦探,四出教训敢在人间搞破坏的其他灵能者和妖怪,最后还搞了一场统一魔界分裂局面的魔强统一战。精彩的人物塑造、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不落俗套的故事情节,使富坚先生籍此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漫画名家。当然,他在《幽游白书》红得发紫之时,宁舍商业利益转而追求艺术高度的行为,尤其令人敬佩。
  日本漫画是在欧美漫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日本式"拿来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少亲自做基础性研究,却擅长在别人的研究成果里搞自己的发明创造,最后把原属于别人的东西改造成自家的特产。漫画也不例外,虽然日本漫画的起步比欧美漫画晚许多,可单就今日的亚洲漫画市场而言,却肯定是日本漫画取代了欧美漫画称霸天下。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迥然相异之处,正是日本文化改造、发展了漫画的地方。
           三.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依我看,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大拓展了漫画的取材范围

             在视独创性为第一生命的文学艺术界,但凡作品的创作都很讲究题材的选用,题材选对了,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譬如给中国的绘画史划分发展阶段,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什么时候轮到什么类型的画唱主角。漫画亦然,它要生存发展,首先就要在题材上不断寻找突破口。日本文化是种既开放又封闭的文化,它的封闭性表现在始终坚守所谓的民族特色上,不管那是在什么领域;它的开放性表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上,只要是自己还没有的,只要是自己显得落后的,它都要。日本人自嘲地说这?quot;岛国根性",可正是这"岛国根性"大大地促进了漫画事业的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迪斯尼从中国的民间传说里取材拍年度大作《花木兰》,有人称之为西方的"东方文化热",事实上,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靠拢,这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时尚。正因为东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所以它们要发展自己便要先从对方身上吸收营养,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融合来达到自身的完善。日本漫画的这一步就走在了西方漫画的前头,它既从自身的风俗习惯里寻找题材,又从亚洲邻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发掘宝藏,象斋藤千穗的《花冠安琪儿》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为时代背景,而水木杏子的《小甜甜》则以二十世纪初的苏格兰为时代背景。
  另外日本漫画对这些异国题材的利用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其中既有跟迪斯尼一样直接改编原著的,如五十岚优美子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和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又有几乎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让人可以边看漫画边学历史的,如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玫瑰》(跟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点像,大背景是真的,具体故事情节是假的);当然,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之作,像大和和纪的《纽约美女》、上原希美子的《玛丽安》、冬木琉璃香的《星座宫神话》等都是,以异国神话、文化为背景,却完全按漫画家自己的构想去展开故事。
  日本漫画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材,我想这得益于日本社会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求知欲旺盛,日本翻译业跟出版业非常发达,别国有价值的新书出版没几天即可在日本的书架上找到日文版,漫画家要掌握作品的背景材料不怕找不到资料;另一个是学术思维严谨,那种必须言之有据的治学态度使日本人即使对着一个小问题也会较真。漫画的表达方式是很直观的,它不像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漫画家假若选择了异国题材就必须画出异国风情,别国漫画家可能会因为不熟悉其他国家的情况而不敢动笔,而日本的漫画家则不会有这层顾虑。他们不仅不会有这层顾虑,倚仗着这两大优势,他们甚至能把漫画的取材范围拓展到其他专业领域,象料理领域、体育领域、法医领域和财经领域等,这都是欧美漫画家不曾做到的。

             (二) 关注的重点从高科技向人类的情感回归

   这样的小标题也许用得不太贴切,因为欧美漫画里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生活趣事的,象著名的《父与子》和"花生漫画",而日本漫画里也不乏科幻题材的大作,例如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等,宫崎骏的《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亦颇具科幻色彩。但是相较起来,却无疑是日本漫画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投向人们的情感生活,汗牛充栋的热血少年漫画和浪漫少女漫画便是例证。
  当然,这又是日本文化影响的结果。
   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东方民族的情感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他们并不习惯把内心的想法、感受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赤裸裸地表达出来,孔子说过"非礼勿言",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相比,日本喜怒不形于色的功夫无疑做得更到家,本尼迪在解释什么是日本?quot;诚实"时曾这样说过,"流露感情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会'暴露'自己。日本人使用'诚实'一词时,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沿着日本道德戒律和日本精神所标出的'道路'热情前进"(《菊花与刀》:P183);而自重则是"你必须精明地估计包含在这一情形中的一切因子,不做任何会引起批评或减少你成功机会的事情"(P185)。
  不动声色的表情、模棱两可的语言、暧昧不清的态度,这就带出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日本人真象本尼迪所说的,"耻辱感在日本人生活中所占据的首要地位意味着每个人都注意公众对其行动的评判。他只需推测他人大概会下什么判断即可,然后以他人的判断为基准确定自己的行动方?quot;(P189),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推测到他人会下什么判断的呢?《暧昧的日本人》里给出的答案就是,正因为日本人的感情是不轻易外露的,所以久而久之,他们的感觉器官就被训练得异常发达,自能感觉得到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而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
  于是,对本段开头提出的疑问,我们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漫画会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投向人们的情感生活?因为这根本就是日本人生活的重点,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感觉器官比其他国家的人发达,他们对彼此间关系的把握比其他国家的人准确,他们对情感的刻画可以比其他国家的人细腻,因此,日本漫画家就在漫画创作中,扬长避短地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人们的情感生活。
  另一个可以解释日本漫画为何偏重生活题材而不是科幻题材的理由,来自《一笔难画日本人》一书对神道教教义的概述,"不谈论死,现实世界就是神的展现,充实地度过一生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不考虑未来,不相信转世和来世,不上天,不入地,墓地就是永久的居住地,但灵魂仍活在这个世界上"(P51~53),神道教是地道的日本宗教,它的教义是最能体现日本文化的特点的,既然神道教的教义是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现实生活的,那么,日本漫画又怎会偏重科幻题材呢?

             (三) 从个人英雄到团体英雄

   这个特点在日本漫画中应该是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了,从《圣斗士星矢》到《龙珠》、从《足球小将》到《篮球飞人》,多部热血少年漫画推出的都是整个偶像团体,而少有美国漫画中独行侠似的英雄。而且美式英雄经常要靠使用高科技武器来战胜敌人,日式英雄却更多是依靠个人顽强的意志和战友间的紧密合作来赢得胜利。为了突出意志力的效用,漫画家往往会设下刀山火海叫主角们去闯,而着力表现他们在生命濒危的一刻怎样记起肩负的使命与战友的嘱托,终于在关键的时刻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
  关于日本人对意志力的狂热迷信,本尼迪是看得很透彻的,为此她在《菊花与刀》里写下了这么两段一针见血的话:
   人们认为学书法的儿童习字直至手指麻木冻僵才停止是一种特别有德性的行为。现代的小学也不装暖气,此点备受赞赏,因为它使儿童得到锻炼以经受未来人生的种种艰难。(P152)
   日本精神控制法的公认原理,即意志高于几乎是无限可塑的肉体,而肉体本身并不会不予关注就必然损害健康的。日本人关于"人情"的整个理论正是以这一假定为基础的。遇到事关人生的真正重要事情时,肉体的要求就应该被彻底地置于从属地位,不管这些要求对健康如何必需,也不管这些要求在平时如何得到承认和精心培养。不管以何种自我修养为代价,一个人应该发挥日本精神。(P194)
  日本文化不仅迷信意志的力量,同时也迷信团体的力量,对此,本尼迪和戈雷尔各有精彩的论述:
  日本人对幼儿的教育刻意培植对嘲笑和嫌弃的恐怖心。要说出小孩何时懂得自己在被逗弄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迟早会懂得的。他们一旦懂得自己受了嘲笑,便害怕随之而来的会失去一切可靠与熟悉的东西。在他成年以后,当受到别人嘲笑时,他会记起童年时代的这种感受。(本尼迪《菊花与刀》:P221)
   ……在有大家庭或其他社会小集团发挥作用的大多数社会中,通常当某个集团的一个成员受到其他集团成员指责或攻击时,该集团会一致团结起来予以保护……但是,日本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人们只有在得到其他集团赞同时,才能确信会得到本集团的支持;如果局外人反对或指责他,本集团也会背弃并惩罚他,直至本人能使其他集团收回指责。由于这样一种机制,"外部世界"的赞同在日本具有在其他任何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戈雷尔·杰弗里《日本人的性格结构》:P27;转引自《菊花与刀》:P230)
  为何少年漫画如此强调团体的重要性,为何少女漫画总用被小团体遗弃的情节来表现女生的可怜,这两个为什么在以上两段论述中便可找到明确无误的答案了。一句话,日本人从骨子里担心会被整个世界遗弃。

             (四) 病态的忧郁美

   《暧昧的日本人》一书在提到日本人为什么偏爱樱花时,解释说这是因为樱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唯有一个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因为日本拥有的是集合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不过,除了集合美之外,其实樱花还有另一个特点,就?quot;瞬间的灿烂",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干二净,铺天盖地的落英在那一刻壮观得震撼人心。说起来,这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一个特点:不惧怕毁灭,甚至能从容地欣赏毁灭。
   不过说到日本文化的这个特点,又得与前面的论述联系起来了。
   首先是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是茫茫大海里一个孤零零的小岛,日本人管他们国旗中的红心叫"日本丸",而《现代汉语词典》给予"丸"的解释便是"球形的小东西"。"'日本丸'意识……使日本人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危机意识,让日本人时时刻刻生活于不安之中,并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以免日本列岛这艘船倾覆……"(《一笔难画日本人》P46)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风景优美却灾害频频)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就是由神道教教义体现出来的只重今生不理来世的独特宗教观,现实都难以把握,谁还去想未来那么遥远的事情,因而日本人尊重现实;另一个则是日本人对意志力的推崇,天灾既然躲不过,那就去勇敢面对吧,通过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通过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来减弱灾害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因而日本人乐于进行自虐式的修行,以培养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气概──大和民族独具?quot;武士道"精神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铃木大拙在解释禅与武士道的关系时,曾说禅对悟入禅境的武士们的支持具有道德和哲学上的双重意义,"道德上要让武士们在一旦决定进路之后,就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哲学上使武士们明晓生死并无差别"(《禅与日本文化》P36),可事实正如本尼迪说的,"是日本武士把禅宗变成了他们自己的宗教"。"这是效率的修养。这是自我依靠的修养。它赐予的功德是现世的功德,因为它使人能在应付任何局面时都准确地作出恰如其分的努力,既不多,又不少;它使他能控制本会反复无常的心神,不管是身体所受的外来危险,还是内在的激情都不会使他离开正?quot;。(《菊花与刀》:P203)当然,我们更该对她的这么一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们说,在修养之初他也许会感到难以忍受,但这种感觉不久就会消失,因为他最终或许会从中感到乐趣──或许会放弃修养。"(P197)
  这好像是应了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可这确实就是日本人的审美观,一种在其他国家的人尤其是西方人看来病态的忧郁美、颓废美。本尼迪曾举例说明日本人的审美观是很奇怪的,他们拍战争片,拍的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恰恰是士兵们行军的艰难、战场上的血肉横飞,她下结论说,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是最佳的反战影片。可日本人欣赏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战争片,也许悲惨的景象大家一样的会看得落泪,不过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心头涌动的是怜惜,他们心头涌动的却是敬佩。
  再举个例子,人生而怕死,人们不到走投无路的时候都不愿选择自杀,可日本武士却是个例外,一本被奉为经典的《叶隐》整本书就在强调"做为一名武士应有随时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准备,主张要成就任何伟业,就必须达到迷狂的境界"(《禅与日本文化》P46)。为此,日本武士不仅常会剖腹自杀,并且非常讲究剖腹的动作是否规范美观,凡事爱走极端的日本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不能不以病态的痴迷来形容。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众多象《天使禁猎区》、《绝爱》、《东京巴比伦》那样颓废而唯美的作品了,因为这样的颓废和这样的唯美恰恰符合日本人的内心需求。

           四.漫画对日本文化的反作用
             
             "漫画对日本文化的反作用",是和"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相对应的说法,不过其实这样的提法并不贴切,更浅白也更贴切一点的说法是,"为什么日本人需要漫画"?日本文化的确极大地推动了漫画事业的发展,但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这个结果起源于日本人对漫画的痴狂,归根结底是他们的需要推动了漫画事业的发展。(漫画事业不可能在没有市场的地方获得发展。)

             ──那为什么日本人会需要漫画呢?
             我觉得,这倒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术来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人在不成熟的童年时代,会将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规范、法律宗教意识相冲突的某些本能冲动和欲望视为邪异之物,并将它们驱逐到意识之外的潜意识之中。同时,早年遇到的创伤痛苦无法化解,也只能暂时关闭于潜意识状态。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即成为日后心理失衡、精神紧张、焦虑的根源。(《情绪管理学》:P176)

             达尔文的进化论曾逼着全世界去正视这么一个事实:人不是上帝按着自己的模样创造的,他只不过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高等动物。"高等动物"的定义有两层含义:一.人首先是动物,他不可避免地具有跟其他哺乳类动物并无二致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所谓的人有"兽性"的一面;二.人又不能等同于动物,因为他有思想,而且他更多的是用思想而不是本能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当本能与思想相冲突的时候,思想总是能占上风的。因此,人类才能建立起一个数量庞大且结构复杂的群体称之为"社会",并依靠道德和法律的维系运转至今。

             但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只是暂时被道德和法律压制住了,它并没有消失,它也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潜在的欲望经常蠢蠢欲动,要求寻找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管制的途径去发泄,特别是当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种由文明社会所给予的关于道德和责任的压力的时候,从文明社会叛逃、恢复野性的冲动就会相应地变得强烈,人则变得迫切地需要对本能欲望的满足。宏观如越来越强调个性、不惜颠覆已有规范的整个人类社会,微观如进入二十世纪后,内容由以政治为主向以生活为主转变的漫画创作,都可以用由于现代社会给予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就变得越来越需要关注自身而不是团体,越来越需要寻找途径发泄欲望来解释。

             假若我以上的论述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要解释为什么日本的漫画事业会特别发达就不困难了──因为日本社会给予个人的规范和限制特别多,因为竞争特别激烈的日本社会给予个人的压力特别大,所以日本人特别需要寻找途径来发泄欲望,而漫画正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泄途径。"许多进行文化分析与反思的专家认为,日本整个民族缺乏幽默感,而且避免与人进行深入的交往。同时日本还是一个规矩太多,且只认规矩的民族。而规矩本身要求善于'忍'。他们习惯于克制自己,掩饰自己,服从于群体……他们个性封闭、情绪苦闷,但却要面对着日本社会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他们感到极度的无助,却没有地方述说和排解,于是就希望寻找一种东西,使这种情绪得以有个寄?quot;(《不醒的噩梦──世界各国反邪教实录》P139~140)。

             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一些有关日本漫画的问题,如为什么日本漫画中一种制造笑料的常用手法,是把一个正一本正经地说话的人画成滑稽可笑的Q版娃娃?答案是,美式漫画那种不动声色的狡黠,远不如日本漫画的变形画法简明直观。作为一个松弛神经、缓解焦虑的方式,日本人只想使用眼睛而不想再通过脑子去发笑。更何况,漫画作为文化快餐的一种方式之所以能兴起,原因就在于它有小说的情节,但它图画式的表达远比正式小说文字式的表达简明直观,符合日本人坐一趟地铁便可看完一个故事的快速阅读的需要。

             另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许多日本漫画里描述的情景跟日本社会的现实并不一样?答案是,日本漫画里描述的情景更像是日本人的潜意识,他们对日本社会的现状感到不满,有打破它的冲动,可他们未必会把这种欲望付诸行动。我们可以在日本漫画里看到很多率性而为的人,典型的如《GTO麻辣教师》里的鬼冢英吉,他可以采取各种很极端的手段来处理纠纷,而事后却总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乃至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行事真能如此肆无忌惮吗?不能,而我们也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都不过是漫画而已,漫画本来就是一门夸张的艺术。

             只是这样的想象中的发泄,对平衡人的心理补偿机制又确实是有帮助的,因为它诱导人们转过另一个角度,用另一个完全不同性格的身份(主角)去考虑自己面对的问题,以使人们获得虚幻的心理满足(有点像阿Q精神)来暂时地缓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而人则是这么一种社会动物,当心中的不满、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累积至极限的时候("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他就会象火山爆发一样,不惜采取最极端的手段(例如起义、革命)来发泄情绪;可当他的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未达至极限的时候,他便会觉得,现状还是可以忍受的,倘若不顾一切地去毁了它,那很难说明天是不是一定会比今天好。不到忍无可忍的时候,谁也不愿采取玉石俱焚的极端方式。由此说来,漫画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一大贡献便是维持了两者的稳定,同时,它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新兴工业,也会促进了两者的发展。

             漫画另一个可以提到的作用就跟前面的内容有关了,那就是热血少年漫画的励志作用。在这一点上倒是最能用到"互动作用"这个词的,日本文化给予了漫画发展这样的影响,漫画反过来也这样影响了日本社帷H毡救耸抢畎酌??quot;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身体力行者,"在日本人的观念意识中有着根深蒂固的能力平等主义。比起能力来日本人更重视忠诚、敬业精神以及与周围人们的关系是否协?quot;(《一笔难画日本人》P68)。在少年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的天才少年(《足球小将》、《篮球飞人》、《龙珠》等),更可以看到许多通过不懈努力而有所成就的普通人(不用说别的,单说一部风靡一时的《排球女将》就够了,那便是根据一部名叫《飞扬的青春》的漫画改编的)。对那些在日本这个学历社会中竞争失利的年轻人来说,假若他们真的接受了漫画的暗示,"你不是一无是处的,你有很好的潜能,你所欠缺的仅仅是将它发掘出来的足够的刻苦与勤奋",那么,他们倒是可以走出情绪的低谷,为着自己的理想继续奋斗的。

           五.一些启示

           没有在本节标题"一些启示"的前面加上状语,是因为我觉得通过对"漫画与日本文化的互动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所得到的启示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是关于漫画创作方面的。中国的漫画家应该创作"有中国特色的漫画",所谓的"中国特色"指的不是必须使用中国题材和只画长衫旗袍(其实这也不该是中国特色的代表呢),而是它应该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贴近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照搬照抄日本模式纵使画工再好,也不过是一堆两国的文化神韵都不具备的临摹之作而已,是白石老人说的吧:"学我者生,仿我者死!"

           其次,它可以是关于教育引导方面的。中国家长式思维模式就是,对新兴事物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禁!不必分析这个新兴事物有何利弊,也不必分析其中利大弊大,反正除功名利禄之外所有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容易玩物丧志的。为此,国务院禁了游戏机室又打算禁网吧,而不用想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不是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根本是禁而不绝的。为什么禁游戏机室成功得这么容易?──那仅仅是因为网吧的兴起取代了游戏机室的功能!

           漫画亦是如此,很多家长忧心忡忡地诉说日本色情、暴力漫画对自己的孩子的不良影响,恨不得把所有日本漫画都一把火烧光(事实上,书摊上出售的日本漫画绝大部分是盗版作品),可实际上,简单的"一视同仁"的禁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要消除日本漫画对中国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对漫画给予足够的重视,既多创作内容健康的漫画以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可中国最终能否建立起自己的漫画工业还真是个未知数,而且答案看来是"不能"的居多,又遑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中国漫画家会不会画出"有中国特色"的色情、暴力漫画呢?),又努力剔除漫画中的不良成分。说到底漫画也只是一种大受年轻人欢迎的娱乐方式罢了,本身是没有任何道德评判意义的,就看人们怎么利用它。这其实跟电脑和网络一样,玩得好又会玩的人可以成比尔·盖茨,连中辍了学业去创业也可成为炫耀的资本;玩得好但是不会玩(这里的"不会玩"指的是不能摆正电脑和网络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的人荒废了学业工作,一事无成的也不在少数。这真要见人见智了。

           最后一点,我想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怎么看待卡通化的"新新人类"的出现。如果把这个解释为一种"爱屋及乌"的现象的话,那么,哪个是"屋",哪个是"乌"呢?是因为在日本漫画的熏陶下长大,因而爱上了日本文化呢;还是为着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缘关系,而觉得漫画的日本风格比欧美风格更容易接受?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对此,最简单的解释或许就是,从大环境来看,亚洲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古老的东方文化重现魅力(逐渐取代西方文化的统治地位,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趋势仅是初露端倪,但是这样的取代终究会实现的);从小环境来看,日韩两国作为亚洲经济当前的领头羊,其文化模式开始受到别国的重视,认为内里必蕴涵着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时尚"、"品味",实际上往往意味着对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趣味的追随(不晓得是不是盲目的),同样,"新新人类"乐于接受日韩文化,这也该被视作先进文化对其他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漫画在其中的作用,则是构筑起了一道让他们了解进而追随日韩文化的最简便的桥梁,只不过这道桥梁简便得流于形式,以此做入门还可以,若让自己的思维受困于此,那么连人也会因之变得浅薄的。


           ☆
           注释:本文第一节的内容来源于一位网友Angunetta协助提供的资料(有一定的删改),贴子的注释是:戴逸如、许乃青《世界漫画概况》,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角丛书"〈世界漫画大师精品珍赏〉第889页有

           ☆ "美国漫画网"网址:http://nightwing2000.myetang.com
           ☆ 枫心情驿-动漫驿站网址:http://maplecartoon.home.chinaren.com
           ☆ 主要参考书籍和文章:
           1.《菊花与刀》 (美)本尼迪·克特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一笔难画日本人》 高增杰主编 时事出版社
           3.《禅与日本文化》 铃木大拙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情绪管理学》 刘芳编著 中国物资出版社
           5.《不醒的噩梦──世界各国反邪教实录》 张晖、廖臣伟编著 海天出版社
           6.《漫画国事论坛》:《三栖人》1999年7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其他参考书籍和文章:
           1.《暧昧的日本人》 李兆忠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少女漫画VS少年漫画》:《MAGIC 地带》1999年3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TOP

你们都是动漫迷吗?

你们都是动漫迷吗?这样的帖子也不顶。伤心……,以后我不知道还发布发帖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