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三十周年祭
1976年,巨人毛泽东遽然离世,中国人告别了一个让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的时代。
从1949年到1966年,中国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在消灭了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薄弱的资本主义经济之后,中国社会这艘庞大的航船驶向了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彼岸。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建设社会主义的欢歌笑语里,在亿万农民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的喧天锣鼓声中,他给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描绘了一张张大同世界的蓝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农业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幻想用平均分配的办法来消除社会财产分配的不平等。由于农业社会主义者所热衷的小生产是封建专制的社会基础,因而农业社会主义的实施过程必将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复活过程,农业社会主义的实行者往往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重建者。
1966年,巨人用他那双书写历史的大手,再次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在被称为“十年浩劫”的岁月里,中国大地上只有一个声音在说话。亿万中国人匍匐在神的殿堂里,三叩九拜,山呼万岁。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中,无数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浪潮冲出下,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直到今天,三十年过去了,历史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恶梦般的十年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伤痛。
有人说,他的功绩大于过错,是三七开。也有人说,他对人民犯下的是罪行,而不是过错。在中国历史上,从陈胜、吴广到黄巾军起义,从李自成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农民们都在憧憬着在“天国”里过上天堂般的生活。他是农民的儿子,他是一个民族的英雄。他是人,不是神,不可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栽下马克思主义的树苗,长成科学社会义的参天大树。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向人们诉说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同历史上许多次改革一样,现代社会的变革也不会一帆风顺。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时而迭宕起伏,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的社会变革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
“文化大革命”的遗老遗少们还在声嘶力竭地反对改革,他们用“文革”式的语言,高唱“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时髦口号。是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是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市场喧闹打破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们,在他们占有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后,也不赞成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权力阶层,更是反对社会变革的发展。害怕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剥夺他们占有社会财富的权力。在改革的过程中,在看似有序实则无序的政治和经济运作中,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大量鲸吞了国家的财产,将人民的血汗魔术般地化作自身腹背之下的脂膏。
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弱势群体,已经对改革充满了敌意。他们也在诅咒改革,诅咒改革带来的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当豪富们在富人区里的高级别墅享受生活的时候,乡村泥泞的小路上还奔波着无数个为了生计而忙碌的农民。当富人们拥有私家汽车和私家飞机的时候,城里的失业工人们还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
在韶山冲,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人,纷纷拜倒在红色之神的脚下。有人说,这是迷信;也有人说,这是奴性。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是中国人仇富心理的强烈表现。穷人敬仰毛泽东,穷人怀念毛泽东,毛泽东是穷人的大救星,这是许多中国人的认识水平。毛泽东故居前兴盛的香火和天安门广场拜谒伟人的长龙,已经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敲响了警钟。
改革要让富人更富,但决不能让穷人更穷。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得靠改革的手段来解决。如果我们现在停下改革的脚步,那将会是一个民族的巨大悲剧。中国不需要动荡,中国不需要革命,中国更不需要“文化大革命”式的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中国需要平和、稳妥、循序渐进式的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中国需要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没有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权力就会成为社会腐败的根源,因为腐败已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有些人攻击改革的口实。
在“文化大革命”寿终正寝三十周年的时候,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改革需要全民的参与,不要让个别人成为少数人的代言人。中国需要多种声音说话,因为只有这样全社会才会戮力同心。一个和谐的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不正是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吗?这其中也包括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历史巨人毛泽东。
让我们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挥手告别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吧,也许这个民族的伤痛会成为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动力。真的如此,中国甚幸,民族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