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新三国称诸葛亮躬耕在襄阳 南阳网友怒砸电视

新三国称诸葛亮躬耕在襄阳 南阳网友怒砸电视



5月29日,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抗议新《三国》。

■二月河受访谈看法

■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称或诉诸法律“维权”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与南阳已经争了上千年。而新近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又在这个问题上点了一把火,因将躬耕地“搬”到了襄阳而引起南阳的强烈不满。日前,著名作家二月河、周同宾,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等人就此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新《三国》“偏向”襄阳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引起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百姓的热切关注。可是最近,南阳人却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特别是新《三国》第32集里的一场戏,把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说成是居住襄阳隆中,把卧龙先生隐居的南阳卧龙岗也搬迁到了襄阳。”6月6日,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向记者述说了他的不解和愤怒,“简直是胡编乱造,新《三国》咋能这样不严肃呢?”

记者注意到,新《三国》第32集有一场戏,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位当代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孔明,因为住于卧龙岗上,所以又号卧龙先生。”

张晓刚说:“新《三国》依据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场戏在《三国演义》里属于第三十六回,即《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罗贯中在此处已明确提到了诸葛亮与襄阳、南阳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徐庶对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三国演义》还写了刘备的反应:“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同时,还写了后人赞徐庶走马荐诸葛所写的一首诗:“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张晓刚认为,客观地讲,《三国演义》既写了诸葛亮曾经居住于襄阳,又写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写了徐庶与刘备道别于南阳新野之后,经过南阳卧龙岗见到诸葛亮之后,又继续前行至许昌。而这样,也符合由新野去许昌时途经南阳这一地理实际。因此,新《三国》在此不提诸葛亮躬耕南阳,并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硬搬到了湖北襄阳,违背了原著。张晓刚还说,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襄阳是一个很小的县,当时更没有隆中这个地名。隆中当时叫“阿头山”,新《三国》中徐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简直成了一句极其“穿帮”的笑话。

南阳网友卧龙岗前砸掉电视机

新《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搬到襄阳的剧情,引起了南阳人的强烈不满。电视剧播出后,不断有网友和当地学生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聚会,他们一起诵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起声讨新《三国》篡改历史。

5月29日上午8点,南阳数百网友还在卧龙岗山门前的“千古人龙”牌坊下,拉起条幅,30名小学生齐声诵读前《出师表》,游人与市民签名声援。活动的最后,几名网友还抬出一台电视机当场砸毁,以示对新《三国》的抗议。

参与活动的网民“二月公子”对记者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毋庸置疑,现在网友们反对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话题“编造历史”,以争议获取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二月公子”说,诸葛亮所撰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一再自述“躬耕于南阳”、“躬耕南阳之庙,遂蒙刘氏顾草庐”,民间也自古流传“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等谚语和成语,清晰表明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河南南阳,躬耕地有“草庐”。

许多网民表示,保卫“诸葛亮躬耕地”并非意气之争,而是正本清源、捍卫历史真相的行动,是避免伪学说贻害后人的举动。“奉劝一些文化商人和投机贩子,不要为了利益出卖祖宗,做历史的罪人。”

网民的行动也遭到了外地网民的质疑:“名人故里争就争了,为何还拉上小学生当道具?”因为,外地一些网民看到,南阳一些小学生也去签名“抗议”,参加到了抗议新《三国》的行列。

对此,网民“卧龙达人”称:“导演和编剧用这种‘烂片’误导我们的下一代,你说和孩子无关吗?南阳是诸葛躬耕地,所以我们不需要和谁争。我们只是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要从小学历史,明是非,诚信做人,懂得尊重历史!”

一位网民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发帖说:“南阳不是要投巨资打造卧龙岗文化吗?现在播出的新《三国》会向公众传达错误的信息,这将给南阳的卧龙岗改造和文化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外地人都认为三顾茅庐发生在襄樊,那我们的卧龙岗开发还有什么意义?”

还有网民发帖,要求“高希希回家学历史”、“高希希和朱苏进来南阳卧龙岗为历史谢罪”。高希希,系新《三国》导演,朱苏进为编剧。

网上调查三地之争南阳领先

5月18日,某网刊登文章《诸葛亮故里之争:襄樊南阳上下PK数百年》。文章称:“围绕诸葛亮故里、故居、躬耕地的现代经济故事的演绎,也如八阵图一般,扑朔迷离,异象环生,具体涉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古襄阳所在地)和山东临沂三地。而且,此乃名人故里之争中唯一一桩持续数百年的历史旧案,从大清国一直到现在,三地越争越复杂微妙,旁观者越看越疑惑丛生。”

紧跟文章的是网上的一项调查:您认可的诸葛亮故里是在哪座城市?

5月19日,该网刊发调查进度一文《过半网友认为河南南阳才是诸葛亮故里 远超襄樊和临沂》,称截至5月19日17时33分,共有9969份投票,58%的网友选择了现今的河南南阳是诸葛亮故里,票数远远超过湖北襄樊。

诸葛亮故里之争由来已久,有关资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前后已达数百年。而现今参与诸葛亮故里争夺的不仅仅是南阳和襄樊,山东临沂也称是诸葛亮故里。截至6月6日17时30分,记者查看了这则调查,南阳排名仍为第一,约21229票,占63.7%;襄樊8866票,占26.6%。

张晓刚说,这一调查把新《三国》挑起的新一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推向了高潮,但是不知道笔误还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调查关于“故里”的提法还是有点欠妥,准确地说,诸葛亮故里没有争论,即山东琅琊,南阳和襄樊所争的是诸葛亮躬耕地,但无论怎么说,诸葛亮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二月河:大家不用相信新《三国》

“新《三国》的编剧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学术界也不会把他表达的东西当成考证,大家也可以不信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南阳在汉代是大都市,有《南都赋》为证,它在当时是除首都之外的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极为昌盛。张衡、张仲景等名垂千古的优秀人才也都是和诸葛亮同时期的人。而襄阳在当时很小,出现诸葛亮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出现了一拨顶尖人才,我们可以理解;但突然在穷乡僻壤里冒出一个诸葛亮,那就不可思议了。《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过了一千多年,现在说诸葛亮不是在南阳躬耕,这是没有依据的。

对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二月河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观点。他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言论说:“历史不是一团泥巴,谁想捏个啥样是啥样;历史也不属于有钱人,历史是属于人民的。”二月河相信,真理总能越辩越明,他对某些地方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是“很滑稽的事”。

南阳有关方面 要求新《三国》道歉

著名作家、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认为:“电视剧剧情是可以虚构的,但在整体上不能违背史实。”周同宾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众人皆知,躬耕地和故居地是两个概念,只要是住过的地方,有房子的都可以称为故居地。诸葛亮在山东,河南叶县、唐河桐寨铺等地都住过,也可能在襄阳住过。因此,襄阳是诸葛亮故居地的说法是可行的,但是故居地并非躬耕地。

周同宾说,《出师表》就可以说明一切了。“躬耕地”并不一定是下田种庄稼,有可能是隐居的意思,但更主要是研讨学问,关心天下形势。

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先兴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是根据历史上或现当代哪位学者的论断,而是根据诸葛亮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叙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是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因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郑先兴说,最先说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人是东晋襄阳人习凿齿,他在《汉晋春秋》里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一说法,可谓是穿凿附会。因为在两汉、三国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南阳属南阳郡,而襄阳属南郡,习凿齿为了使资料记载合乎自己的想法,干脆将襄阳“下嫁”,说襄阳曾属南阳郡的邓县管辖。“史料上没有一字说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郑先兴说。

张晓刚说,南阳卧龙岗历史文化厚重,从各个层面证实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首先,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到唐宋年间,李白《南都行》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些都表明南阳卧龙岗在唐宋时期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新《三国》何以如此?张晓刚分析认为,新《三国》播出时,襄樊在央视力推其早已录制的宣传片,再结合几年前发生的襄樊人运作更改教科书事件推测,襄樊与新《三国》剧组幕后应该有着某种密切联系。

张晓刚说,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新《三国》的行为视为一种掠夺,将诸葛亮、卧龙岗从南阳夺走,其实就是掠夺了南阳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新《三国》的导演、编剧应对此事做出回应,及时改正错误做法,向南阳及所有被误导的观众致歉、谢罪。否则,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采取必要的手段,甚至诉诸法律来维护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的合法权益。

链接:诸葛躬耕地争夺史

明嘉靖年间,当时卧龙岗上香火旺盛,也正是诸葛亮躬耕地争论激烈之际,襄阳说和南阳说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

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情急之下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又触动了襄樊和南阳两地的神经。最终,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

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把“南阳”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此举强烈刺激了南阳上下,“教材门”爆发。结果,人教社给南阳道歉,修改了错误的教科书。

2008年6月8日,央视某栏目插播了一则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又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广告为此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是为“广告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