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札:引起轰动的奇书
6 [- q y* ~ N0 R" U9 {4 ^% u2 J5 x; t7 c8 P
M4 C1 r/ p, G. V5 e9 ~3 y; r
这是一部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引起爆炸性轰动的奇书。 它在人口只有六千多万的法国居然卖了一百万册,同时入围以高雅闻名的龚古尔文学奖(通常被提名的作品只有几万甚至几千册的销量),又被各国出版社争相购买,已翻译的语言竟高达二十一种。据报道,根据它改编的电影亦正在拍摄中。它的书名也创造了一个暗含嘲讽的有趣先例,直接采用了销售地标价——在欧元区是《14.99欧元》,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是《9.99美元》和《6.99英磅》,到了咱们中国,自然就是人民币的《19.99元》了。
$ T9 O8 H3 J$ s4 [8 y( b& T e# R
, ~9 M% I; S0 ]: c0 q$ L
只要拿起这本书,几乎人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它读完:你会觉得它不是什么虚构的小说,而是一份卧底密探的报告,揭露的是你无法不关心的内幕——广告业的秘密。不妨先在这里摘录几条:“牙膏本身没有任何益处,因为牙齿的维护都在牙刷的动作上,牙膏只是让你口中的气息新鲜而已”;“包装用的铝纸比石棉更具污染性”;“防晒油的配方自从二战以来就没变过,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得黑素瘤(防晒油只能防紫外线UVB,对有害的紫外线UVA则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仍然会被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牵着鼻子走:“如果我在你所居城市的墙上吹嘘某某牌酸奶怎么好,我敢保证你肯定会买。你以为你拥有自由的意志,但总有一天,你会在一家超市的货架上认出我的产品,你会买下,为了尝尝,就这样。请相信,我了解我的工作。”
0 U6 p' T6 \+ j
, c6 K5 _" C/ e! L" n 作者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本人就曾在十年间先后担任多家国际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深谙现代广告如何贩卖垃圾的窍门。他用辛辣幽默、时尚怪异的语言告诉读者,广告是如何虚构出让人永远无法餍足的美丽世界,如何把所谓的“上帝”一步步塑造成消费的奴隶。然而这毕竟还是一部小说,而且颇具深度。读者在狂笑之余体验到的,将不仅是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荒谬。小说主人公奥克塔夫的离奇遭遇和绝望挣扎让你欲罢不能,既有情节的曲折,更有沉重的思索: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5 L' q* w# f! D+ v# _5 x
2 Y f$ R( I) ~% m 这本诋毁西方主流生活方式的书在西方大卖,主要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所有被囚禁在办公室里的所谓白领们都需要一次精神上的放风。尽管书中充斥的性、毒品、死亡不可能被任何主流文化接受,尽管主人公奥克塔夫的胡作非为和“最后解脱”都不可能解决当代社会的任何问题,但这本书读起来仍显得那样痛快淋漓,犹如本身剧毒的解毒剂。此外,这种痛快感也与作者嬉笑怒骂、信口开河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听听他描写某位大公司销售总监的话有多么恶毒:“对他来说,你们就是些需要填喂的牲口、巴甫洛夫实验用的小狗。他感兴趣的就是怎样把你们的钱移到股东(即美国退休基金,就是说一帮做了拉皮手术、正在迈阿密游泳池边等死的退休者)的口袋里。”
' c! ?8 U6 W2 K$ u0 a U9 M
. l: e, r+ |5 a; q 此书出版后,作者立刻就被其任职的广告公司以“重大过失”为由辞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同时也因这本书挣到了一百万欧元。正如奥克塔夫所言:“这体制显然达到了它的目的,即把叛逆也变成了一种服从的形式。”
/ F+ a" O& l2 J; E( p4 K! W! K; m4 P; D9 Z( Y3 }. a
对于这本奇书在中国的命运,可以作两条有趣的预言:一,它很可能会改变一些人的消费习惯(这在消费社会里可绝对是件大事);二,少数人可能会对这本书极端痛恨,但又非看不可,就像用手机捣鬼的心虚男人必定会偷偷地去看某部电影。
: v) S2 @1 X( P! {' z
8 J7 |" @7 h& E8 Y
目录:
5 s' ~+ A% |; q# m3 z" c) F, } L
7 Q \8 m4 |- q& J& ]( v9 d3 y! R
1/编辑手札
' r8 R8 [+ k1 w& v9 `
3 ?5 W. {5 W* s# C 第一章
& l2 n+ @# \) S7 l% l& A6 K, i* J
1 v4 C4 C/ {+ Q2 V& C 1/我
- C( S# ^0 n) L1 t- c1 u
% |& S: a6 |- y. g: |3 @. P “对于无力改变的事物,人们至少应该去描绘。”
6 r7 G+ v0 z- _" v0 w& ]4 V7 s- J3 O( u: m, w
雷纳·纳尔纳·法斯宾德
4 ]; h: X, C. `9 Z' X
. t: {9 v' ^, x+ ]5 Q V 第二章
( d7 U& N. E$ q/ I1 L" g0 x V7 T% ^9 y6 e
39/你
M& I v# a& A& o. ^5 d9 D' c9 R \
如同一部《帕斯卡思想集》,一个肥皂广告也能让我有宝贵的发现。
O& p) v f% H& P, G, e& ]7 @" U9 c' z& b6 q
马塞尔·普鲁斯特
* q: o6 Y, r9 s3 m$ b- r: ?7 ^/ t d% [1 d7 D" E5 p. ]* E o$ X
第三章
# w, x* i7 b* `9 c' P; u. H: n8 Z0 J2 w
83/他
% E) `: r5 O, a3 }5 S9 u
( g0 e7 r% h% }0 I$ V8 I, ?- e) }8 W 然而那时候,这些工业如林、商店遍布的富裕国家又发明了一个新的信仰,一项值得人类为此付出千年汗水的计划:把全世界变成一家独一无二的、巨大的企业。
, }, t3 b9 o3 }* J3 M
: C8 n. A+ Z3 ~% l7 J0 L& q
罗内·纳克多·皮雷斯《诅咒者》1974
+ |- O# t2 j y
U6 F( ] K& a7 Q% [$ O 第四章
4 F7 r+ U) }7 `4 ^- o: `, r
3 C' O+ J5 Q& m0 t, V |2 ~ 121/我们
7 C9 O b+ B$ q$ t. _
# z; j& Y3 `* t5 ~' y
“为了昭显我们的使命,并且尽可能地给公众留下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我们不得不杀人。”
% i7 b) @- {+ u$ @$ Z5 A
$ `' a4 P, z* u6 m9 Y! T; C9 L# U 泰奥多尔·卡克幸斯基,又称“炸弹杀手”。
! h, R2 Z1 O0 @1 ~# Z
# F2 A( u. N) Q% u, D8 C O+ c
刊登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宣言,1995年9月15日
: {0 J( v2 ?+ x3 p ^& E! V7 F
1 r# {- s# O0 d7 v: m7 v( [& j 第五章
+ |& }9 Z; s2 }+ {" X6 E; X; D. s8 z+ c- h2 O. i( T4 L
159/你们
. C: v# p6 P# T1 [, h
% F( |$ d" _/ e- j; c! V
“在一个封闭的、人人有罪的社会里,惟一的罪过就是被捉住。在窃贼的世界里,惟一具有决定性的罪过就是愚蠢。”
4 G+ L0 |; G% q. Y$ U
q0 n6 P1 A4 u( I; T" X* l 享特·S·汤普森,《拉斯维加斯的恐惧与憎恨》1971
) y9 _& |2 V" ?: V- k( n0 m3 U
p" w' V1 q( T
第六章
% f4 g+ C9 _; N, @% ?% j1 Y2 [
% N/ s4 y* q7 x; p! E
195/他们
! ]) {+ R1 a1 s2 c; x W
; p8 } G' u! g: S+ I& n6 k7 i
“……在我进大学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好地方可以去了。……老是什么混账的赛马啦,哪个太太小姐一艘船行下水礼啦,还有一只黑猩猩穿着裤子骑混帐的自行车啦。到那时候情况就根本不会一样了。……”
( @7 V* J/ H" k, ~2 Q- T. I& m/ A# D/ C- n5 ?% d
沙林杰,《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 o2 ?$ g) K* M
+ I( B U7 t7 f1 @) C1 ^3 R, x
217/后记
3 L0 S8 ]' G6 ^9 ~3 E3 Y d: Q
* x1 X( J* Y |: Q& U9 G 218/译后记
2 ~% C) ~0 C) 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