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1 h4 a N7 u* o 在严格的工程技术和安全措施的保障下,影片大部分在室内和室外的水槽中拍摄完成。其中一等舱餐厅和三层大楼梯都按实物尺寸建造,并搭建在2号摄影棚30英尺深的室内水槽的液压平台上,这个液压平台可以改变角度,剧组从几码远的海边引入500万加仑海水,经过过滤的海水将逐渐淹没液压平台上的景观。 + I: A$ _0 p* [5 V. `, @. ^% \1 V+ V+ g
曾凭《异形2》、《海底城》和《屋上的提琴手》三获奥斯卡提名的制作设计师彼得·拉蒙(PeterLamont)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的设计图副本以及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关于设计特点的笔记本。这是设计资料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被首次应用。1 x/ S, \0 R" K8 |: v( L
6 Q- W. Q) H/ l/ g3 c 拉蒙在研究中发现,D甲板餐厅和会客室使用的地毯的制造商依然健在,而且这家公司仍然保存着地毯的样式,可以重新制作当时的染料。制片方立即开始定购。: _/ Z% H) i$ `: h. S
q1 a% Q6 K }. _: T5 l- G3 i 拉蒙回忆说:“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墨西哥城、纽约和洛杉矶制作布景和各种家具、饰品,按照真实数量复制了甲板椅、桌灯、瓷器、皮箱、救生衣和航海零件等等,总计有数千件。建造775英尺长的拍摄外景虽然方式不同,却与真实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复杂,而且只能用十分之一的时间来完成。”* ^. A4 u1 g2 J; K: b
8 n4 z& B4 X7 L7 Z) z 另外,由于泰坦尼克号是在处女航时沉没,而当时的内部装修没能全部完成,并且鲜有照片资料。通过充分的研究和顾问的帮助,拉蒙率领制作团队根据仅存的几张泰坦尼克号内景照片及其姊妹船奥林匹克号的照片精确重现了头等舱餐厅、会客室、头等舱吸烟室、步道区、下午茶厅、健身房和多个特等舱。 - x- A& @* G( }( H2 u, b( M( `" n4 S6 f d- \- o
卡梅隆说:“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感知到泰坦尼克号的真正大小,它有880英尺长,排水吨位有48000吨,实际重量将近6万吨,就像体形巨大的怪物。” ! r1 n9 D9 g: P) L, ?8 C1 b8 y# U5 a; E D. N; S5 m
为了造成泰坦尼克号正在海上航行的假相,船体的布景和水槽都是沿着海岸线建造,从而呈现出白天和夜间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地平线。在拍摄夜间场景时,由于船体在水平位置时甲板有45英尺高,而且沉没时船尾高高耸起,所以现场的照明效果需要塔吊帮助完成。. S% x ^$ |( j. ^% A, U
' o/ m6 Y8 a( m! c 为便于拍摄高大船身上的场景,卡梅隆使用了先进的拍摄器材--遥控升降摇臂(AkelaCrane)。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机摇臂,臂展可达80英尺。不过,要将全部场景都纳入镜中,卡梅隆仍要依赖于巨大的塔吊。他说:“我们建造的大型塔吊可以达到200英尺,我们沿着水槽中的船体侧面铺设了导轨,从船头到船尾只需5分钟,这样取景就可以随心所欲。”在进行拍摄时,卡梅隆也会被悬吊在布景上空,同摄影指导拉塞尔·卡朋特(RussellCarpenter)一起使用陀螺稳定摄影机取景。 ( c1 A0 F" z5 N1 ?: ~5 @2 j" N 4 q8 F- s! }& h( E; S& ~ O 经过三周的圣诞假期之后,摄制组利用全部完成的两个甲板平台去拍摄逐渐剧烈的沉船场景。在灾难的最后阶段,船体断为两截,前半部分沉入水下40英尺。在真实事件发生时,船上的救生艇仅能容纳不到一半的乘客,而由于船员未能填满每只救生艇,最终获救的乘客只有三分之一。在拍摄中使用的救生艇吊艇架由为真正的泰坦尼克号提供相同配件的同一家公司制造,韦兰公司根据过去的图纸生产出的吊艇架与泰坦尼克号上的分毫不差。2 e3 q4 W( j8 X% e1 [! G
' `/ |, C; N7 f* J. G9 z 关于史实" f& W2 Y" C( O) H [, G9 l8 W5 U3 C
9 ?- i( D% ?! G: T3 U4 @ 泰坦尼克号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是白星航运公司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邮轮的第二艘。泰坦尼克号有260米长,28米宽,吨位达到空前的46329吨。船上有899名船员,可以运载3300名乘客。动力系统有三套主机:其中两套为四汽缸往复式蒸汽机,一套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23~24节。不过,白星公司明显对速度并不感兴趣,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营造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用《造船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这种奢华的程度在当时可谓无可比拟。& x& p* S: w+ \7 u' e& J
/ {: G; K* E7 R' U" K
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水仍能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 j" b6 @* @; F! v
4 \3 S% l% S0 i2 r+ O
1912年4月10日,南安普敦港人头攒动,号称世界最大邮轮的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唯一一次航行。当晚7时,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一位上岸的乘客拍下的照片后来成了泰坦尼克号的绝版照片,在收藏家眼里价值连城。/ _" L9 Z& N t- E, C0 U
& ]+ |& {, T& J3 S* K2 u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选择了距离较短的北航线。气温不断下降。但天气非常晴朗。事后幸存的船员说,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宁静的北大西洋。 : M! e I! E6 H9 X* |2 F/ x# {! i3 x u2 E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以22节的航速在漆黑冰冷的平静洋面上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白星公司为头等舱定制了镀金的楼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编织地毯,却竟没给瞭望员配备望远镜。11点40分,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发现远处的的黑影正在快速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得知情况的大副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要么是加速的同时左满舵,铤而走险;要么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 {+ c# M. o1 M3 f3 z
; L6 X1 ~) z- J2 T4 N' x; g, z
撞击发生之后,史密斯船长和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一起检查受损情况。检查过所有水密舱之后,安德鲁斯平静的对史密斯船长说:“这艘船没救了。”史密斯船长问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小时,最多两小时。( L5 A. H' b- M+ B
2 G+ i" X$ {1 c" B9 n M' `
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求救信号。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火箭。0点55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救生艇边一片混乱,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到1点40分,最后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即将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 |9 H$ B4 G R: `
9 T5 L* | u/ @/ G2 N 1点35分,海水开始进入锅炉室。2点10分,船上发出最后一封求救电报。2点13分,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道水密墙,在船头部位砸开大洞落入水中。2点17分,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熄灭。2点18分,伴随一阵巨大的断裂声,泰坦尼克号船身从三、四号烟囱中间断为两截。2点20分,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钟之内就紧跟着沉入水中。' V7 K% E2 \4 `
& E% H* ~# a1 k$ _
最终,在2208名船员和乘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惊骇程度丝毫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半旗致哀。 / Q& D* |2 Q8 P6 y6 [" h0 `2 D/ ?9 x) n* { X3 {/ e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的影响了造船业和无线电电报通讯。1913年12月12日,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大会制定的条约促成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直到今天,该组织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可能造成危险的冰山。条约规定:所有载人船只应该配有足够搭载全体乘员的救生艇,并且要进行适当的相关训练。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信号。8 e* Y4 k* W }3 s
& { f$ Z" c' [2 S) s6 Y
有很多人认为,救生艇不够是导致这个灾难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数量是符合英国法律规定的,法律要求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人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因为当时准备救生船的目的不是装下全体乘客,而是将下沉船只上的乘客转移到救援船上。当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救生艇的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乘客,白星公司还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海难后新制定的海上安全法规要求救生艇必须能容纳船上的所有人员。 : d& W. `( }; Q+ Q; z# a `9 f5 {% q# S7 J7 G: C4 ?2 r! ?2 Q2 S
) M: I+ k3 ~. [9 l# {: N6 c花絮! ^0 t* Y. ?4 r% I) w, W
, E% F% X* x `# t·制片方想让马修·麦康纳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坚持启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8 l1 M5 S) V* g x i. Y
* K: @8 Q+ i6 y; d- m( f4 l
·此片成功离不开历史学家们的指导。同时,关于搭建的泰坦尼克号中细节的录象也曾让泰坦尼克号历史学会会员们目瞪口呆,连声叫好。珍藏版DVD中收录了由泰坦尼克历史研究专家KenMarschall绘制的各种泰坦尼克的图画,一共82张。此君曾参加过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险活动,是导演卡梅隆的好朋友。* ]" _: u; m& T4 K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