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转摘 日本动画与日本文化 本人觉得写的非常棒,有不同的看法的来聊聊

转摘 日本动画与日本文化 本人觉得写的非常棒,有不同的看法的来聊聊

  曾看过不少论述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文章,但没有一篇提及过日本的动画。尽管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衰退,但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之一的动画产业,仅在去年销美的总收入就为43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我个人认为,研究日本而不谈日本动画,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疏漏。日本动画发展到今天,商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极至的,制作方为了迎合了日本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领悟力,脚本内容越来越偏重写实,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而正是这些日式风格下生活化的剧情,在默默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整个日本社会面貌和精神状态的方方面面。因此,日本动画完全可以成为了解日本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二 日本动画的特点

动画,英文拼写是ANIMATION,过去人们常常把ANIMATION和CARTOON一词相混淆,但随着日本动画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又出现了一个专门的名词ANIME,意思就是日本动画。这个词本来是由日本人自己生造出来的,但随着日本动画的流行而被人们所认可。这种认可也正是由于日本动画的这种流行不仅仅只存在于几个国家————这种流行是世界范围内的,甚至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相对来说,日本动画的风格更适合情感表达同样含蓄的东方国家的观众)。在过去动画地位一直处于领先的美国,如今日式动画风格的支持者甚至比许多东方国家还要多。而96年狎井守监督的《攻殻機動隊GHOST INTHE SHELL》更是打败了好莱坞大牌明星施瓦辛格的经典电影《真实的谎言》,占据当年年美国BILLBOARDDVD销售排行榜第一,创造了一个神话。片中提到的网络问题以及网络的用途如今随处可见,其前瞻性使这部早在1995制作的动画电影,成为一部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科幻作品。甚至在最近风靡全球的电影《THE MATRIX》(黑客帝国)中,也能找到模仿这部动画的痕迹。
为什么日本动画会有如此的影响力呢?这先要从日本动画的发展史说起。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是1958年东映动画制作的《白蛇传》,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日本现代动画的开端。而58年1月开始放映的《铁臂阿童木》,确立了以剧情为重点,不追求图象效果,看重角色的塑造这一独特的日式动画风格,同时,这也是日本第一部科幻动画。手冢治虫的这部作品对后来动画的发展可谓是影响至深。之后的整个60年代,日本的动画都处在摸索阶段,题材向多元化延伸。1974年松本零士《宇宙战舰大和号》的上演,宣告着日本动画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一直持续到79年富野由悠季的《机动战士高达》TV版放映的结束。在这期间日本动画在明确了题材的同时也向着商业化发展。其中《机动战士高达》的成功不仅开创了写实机器人动画的新时代,而且也成为日本科幻动画特别是软科幻动画发展的助燃剂。在度过了一段短暂的低迷期后,第二次日本动画热随着《超时空要塞MACROSS》在82年的推出而爆发,由于画技和脚本创作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大量佳作不断涌现,值得一提的是确立宫崎骏当今地位的两部电影《风之谷》和《天空之城》跟狎井守的《机动警察》和《攻殻機動隊GHOST IN THESHELL》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95年庵野秀明监督的《新世纪EVANGELION》上映,这部满是心理学和宗教名词标题的动画使日本动画商业化达到了极至。而近年来日本动画走入了低龄化的怪圈,佳作屈指可数,步入了第二次低谷。
从日本动画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其成功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动画的长处,这也体现了日本人良好的借鉴能力和在别人的成果上进行发挥的天赋。较之电影,动画有它独特的优点。它不受实物的限制,造型可以极度夸张,比电影更富于表现力。因此,动画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发挥上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日本动画把握住了这一点,时至如今,大多数日本动画都多多少少的包含着一点科幻或魔幻元素。但一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如果不能把握住和现实的距离的话,往往容易因情节过于荒诞而陷入让观众产生隔阂感的死结中。但日本人民族性的敏感恰恰使日式动画在超现实和现实这个自相矛盾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另一方面,日式动画注重精神层面的特点也是其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方面体现为日本动画对人们情感生活的关注,这类动画中的《ORANGEROAD》,《TOUCH》,《H2》等都已经被国内动漫观众奉为经典;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日本动画对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即便是现实题材的动画,许多也因为主题的思想深度而成为经典。例如今敏执导的《千年女优》,主要角色仅仅只有3个人,故事情节却跨越了几个时空,流畅的分镜将人类对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至。这部制作浩大的影片在2003年一上映,便大受日本各方好评。曾有评论认为,《千年女优》中女主角的执着就是体现着日本的民族精神。且不论这些,单就这部动画的剪接技巧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都具有相当的水准。这样的制作水平加上盖上了日本标签的实用主义式的商业化,正是日式动画占领世界市场的保证。
同美国某些题材单一,主题幼稚的所谓的动画大片相比,日式动画显得更多元化,其思想内敛而深沉得多。而其善于描摹人物间微妙感情的特点则更适合东方的观众。因此许多美国人认为日本动画人物关系过于复杂,对白太多。其实,这样的对白才是日本动画真正的精髓。正是靠着这些对白,观众才能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小瞥到日本民族奇特的思想观念。


三 稍稍深入一点

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和学习的民族。但他们往往惯于加工改造别人的文明成果,而不擅长自我创新。因此日本文化的理论体系中借鉴转化的成分很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菊花与刀》一书中深刻剖析了日本国民性格中的这种矛盾。其中这样写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有许多西方学者因此称其为“精神分裂”的民族,但日本人并非没有自己的原则。他们对别国文化的学习,就往往带有民族特点鲜明的目的性。他们往往忽略了别的文明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对全人类最有益处的精髓部分,而汲取与他们民族早已存在的价值观相契合的那部分。对儒家的学习就是个绝好的例子。日本著名学者朝河贵一曾说:中国人并不使“忠”、“孝”、“勇”成为无条件的,而是设置一个凌驾一切之上的“仁”,作为行使“忠”、“孝”的先决条件。如果统治者不仁,那么人民起义反对他就是正当的。在日本,这些思想显然是与天皇制不相容的。因此事实上儒家思想在被引进时,“仁”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显而易见,根植在日本民族思想中最根本的价值准则就是实用主义。
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由于生存不易,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相当强,这一方面使实用主义在日本民众的脑中根深蒂固,外在则表现为利益至上和日本传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民族在这种贫瘠中生存下去。另一方面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卑感深植在这个民族中,在表面上则表现为遇事容易走极端,情绪化的民族性格。这种对未来的不安定感造就了一种弥漫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悲观。在动画中则表现为宿命论的横行。这种压抑的悲观在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时期蜕变为消极厌世的情绪在日本社会中的抬头。而正是人们内心的空虚浮躁加上对诺查丹马斯的毁灭预言的迷信,主导了一股20世纪末日本动画中的末世浪潮。其中,用“人类补完计划”沦陷了整个东亚的《新世纪EVAGELION》无疑是这批末世动画中的代表。人性的脆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逃避现实……这部动画的黑色基调和体现出来的对未来迷茫和绝望的心理将人性的另一面活剥出来呈现给了观众。在动画的最后,监督庵野秀明又给全人类来了一个漂亮的大灭绝(失去物质形态,灵魂回归黑月之卵)。从绝望到灭亡,这个人类打破“心之壁”的过程完全是日本传统唯美的一种极端的体现。
日本民族的唯美是异常执着的,雅致的茶道和浮世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动画中,对唯美的执着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动画人物外型上的造型化。而看着动画中那一个个大眼睛,腿长修长,服饰光艳华丽的的帅哥美女,观众除了大喊KAWAYI,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并非平衡的身体比例。可以说,日本动画愉悦视觉的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了,当然这和靠着线条和色彩打天下的日本漫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样是随着漫画的发展所带来的,动画中现实题材的同**热潮却体现了日本人对美病态而又扭曲的定义。这种畸恋,虽然是靠着BL和GL等一些社会上的非主流文化在争取人气,但产生它的根源却和川端康成小说中的公媳恋之类的畸恋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类题材中最有知名度的《绝爱》里有这么两句话:"如果是我的话,无论他是男是女,是猫狗也好,是植物也好,是机器也好,我一定会把他找出来,然后决对会喜欢上他。","就算这个世界上有一百万个人需要我,就算他们每个人都肯为我而死,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我宁愿那一百万个人全部死光!"爱到连对方的物种都不在乎,爱到宁愿死掉一百万人,爱到两个男主角中的一个要另一个用碎玻璃杀死自己来结束这段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畸恋。这种偏激却恰恰满足了日本民族追求极端之美的喜好,可以说是一种传承的偏激。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最美的时候是樱花凋落的一瞬间。刹那间的死亡搀杂熔融在民族的审美观中,再加上日本人在感情上天生细腻和敏感,其结果必然导致文学和艺术倾向于极端,在美学上则体现为一种病态。。而这种病态也在《绝爱》中彻底的体现了出来。



四 谈谈日本动画中的战争

在这里之所以将涉及战争主题的日本动画单独拿出来说,主要缘于日本这个和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民族对战争态度的暧昧。
战争一直都是日本动画所偏爱的主题。但和美国动画中总是“好人打败坏人”不同,日本动画中无论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还是人类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善与恶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径渭分明,也“从来都舍不得像美国那样名目张胆地声称坏人就得打,就不值得可怜。”。在日本动画中(低幼向除外),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有着所谓的“不得已的苦衷”。于是便有了为了让人类唾弃战争而去发动战争的杰克斯这类角色。回想日军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暧昧的原色——日本动漫的二战情节》一文的作者这样写道“日本动漫中是不可能出现‘正义战争’和纯粹的‘大坏蛋’这种角色的,因为这等于是打了身为战争发动者和大坏蛋的自己一个大耳光”。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反战动画比例相当低也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个人认为能算得上的也只有《大炮之街》,《超时空要塞MACROSS》和《GUNDAM0080》三部而已。而除了由荒卷义雄等日本右翼漫画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动画外,长期以来,日本动画中对战争的态度始终遮遮掩掩,其通常做法是抛弃战争正义性的大主题,而着力刻画战争双方人物的活动,有意识的安插一些被侵略的一方也做坏事的情节(如GUNDAM08MS中联邦击毁祁格仑战舰一段),来混淆观众的判断力。有许多动漫爱好者认为,Gundam系列都是反战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可事实上,日本人却恰恰欣赏这种战争的残酷。而正是这个实质上只是搀杂了科幻元素的宇宙纪年西部片(0080除外),却在宣称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否认着正义的存在,认为战争的原因只是因为双方互相不能理解。这与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里没有善恶标准,没有怜悯,只有杀戮和尽忠的思想是相当契合的。山鹿素行的后代们喜欢谈论历史,自称是太阳神的后代,吹嘘日本是“大地之元首、万国之纲纪”,却又以极其下作的方式在回避着50年前的那场战争;他们喜欢给人看自己被原子弹炸过的伤疤,却又千方百计的否认南京大屠杀。他们可以为发动战争找到一堆借口,却找不到一条来证明自己错了。这种整体极力粉饰战争,不愿面对现实的民族态度,完全是一种民族自卑,也表现了大和民族的一种颓势。


五 日本动画对中国观众的影响

80年代出生的我们,是泡在日本动画中成长起来的。从《铁臂阿童木》,《一休》,《花仙子》到《SLUMDUNK》,《浪客剑心》,《CowboyBebop》,可以说日本动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快乐的回忆。但是动画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表达形式,也在时时刻刻向我们灌输着日式的思想观念,其中有好的,比如说强调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也有能吃坏脑子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流行于日本战争主题动画中的“泛正义论”思潮(即“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一思想)。而后者往往更具有欺骗性,也最容易让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下来。譬如,“泛正义论”在中国少年动漫爱好者中就有相当的市场。曾经看过一篇由一位动漫爱好者撰文的名为《隐藏在日本动画深处的东西》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就这样,日本人改编的达尔文理论被当作了圣经,而布道的人却毫无知觉。
除此之外,日本色情业的红火在动画中时不时也有些表露。不说那些在日本都算限制级的夜场版H动画,光是一般的动画作品都有不少情节变态的。诚然,作为反映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动画中提到或者描写性也并非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但是过多过滥和无意义的提及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扭曲了。这些东西,能冠以艺术的名义而让我们的后辈们去接受么?
这些问题并非是我在这里写写文章就能解决的,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对动画中的东西,我们要辨证的看。不是有句俗话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么,我想这正是我们对待日本动画的正确态度。


[fly]做人要厚道,看帖要回帖!回帖是尊重,回帖是美德![/fly]

TOP

恩,有些道理~_~

TOP

错,是相当有道理,但我并不完全同意
人没有什么牺牲的话就什么也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TOP

呵呵,1000个人会有一千个说法,但都是大同小异,有时候还真不得不向小日本看看

[fly]做人要厚道,看帖要回帖!回帖是尊重,回帖是美德![/fly]

TOP

个人感觉写的比较客观,主观的东西带的比较少,不失一篇比较中肯的评论文章,顶一个

TOP

绝对中国特色
人没有什么牺牲的话就什么也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TOP

如果要客观在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来看,我还是会支持这片文章中的看法,毕竟人家自强

[fly]做人要厚道,看帖要回帖!回帖是尊重,回帖是美德![/fly]

TOP

某国人好战。古时几乎所有的少壮男丁都被征召去当兵打仗,根本没有时间结婚生子,所以人丁越来越少.当时一个国主就出了一个国策,让所有的男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便跟任何女人发生关系,来保持人口的出生率.所以在休战期间,某国女人都习惯了「无论何时何地」的那种方式,乾脆就背著枕头、被单出门,後来就成了现在所谓的「和服」.很多女人被人「无论何时何地」後,对方都来不及告知姓氏,就又去打仗了,所以她们生下的小孩就出现了「井上」、「田中」、「松下」、「渡边」、「山口」、「竹下」、「近藤」……等等,后来打仗打得男人越来越少,这个国主就又出了一个国策,让所有的女人不论什么生物都可发生关系,所以她们生下的小孩又出现了「小犬」、「熊代」、「犬伏」、「猪上」、「鸭下」、「熊野」、「河鳍」……等等是中国人请转载。
[转贴]

TOP

[s:1]  [s:2]  [s:3]  [s:7]  [s:8] 日本的人漫画就是建立在别国历史遗产的"尸体"走过来的.自己国家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就抄袭别过的.抄就抄吧,还要乱改.就拿中国的三国吧 改得已经不能在改了

TOP

关于三国好象日本人只看过咱们的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他们没看过,不过他们还是受日本人写的三国的影响比较大。还有,喜欢7楼的帖子,顶个
看什么,偶就是帅.老妈说的饿 [img]

TOP

 26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