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我爱你中国][16集全][国语中字]

ai361671493 2012-7-19 13:44

[我爱你中国][16集全][国语中字]

[attach]8346[/attach]
-------国产大型优秀记录片《我爱你中国》16集全-------
总制片人、总导演——袁子勇
总导演——吴群
执行制片人——张民
总撰稿——祝勇
大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简介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来解开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好奇:怎样理解20世纪中国人的动机、目标、选择以及相应到来的时代命运?影响这些历史图景生成的驱动力是什么?历史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在不同的时代,推动中国变革的力量到底来自于何方?历史背景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对应的那一代人?中国的国家性格到底是什么,哪些因素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把中国60年来的历史放在近代以来的时间参照系中和全球视野的空间参照系中来观照,发掘只属于这一个民族、只为这一个民族的子孙所契悟的时间的秘密,从中验证出历史的答案——中华民族正在自知而自信地前行,正在新的历史周期里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爱你,中国》共16集,每集35分钟。
《我爱你,中国》主题歌由北京奥运会主题歌的原唱常石磊、陈小朵重新演绎,在保持歌曲原有大气悠扬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常石磊为代表的80后们对这首作品新的理解,使得整首歌曲在不失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olor=red][b]第一集《天安门》[/b][/color]
  1949是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的一年,在这一次时代转换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名流必须在去留之间做出抉择。柳亚子等香港民主人士毅然排除阻障北上参加第一届政协会;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北平艺专、北大、清华等学校拒绝南迁;竺可桢所在的国立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仅有7人离开;从戊戌变法时代一路走来83岁高龄的张元济对共产党态度的转变;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拒绝迁台、坚守岗位;26岁的朱光亚在美国的高声呼喊“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本片所讲述的几个主人公在1949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选择与思虑,通过一个个带着非凡个体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60年前那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和人心所向。
[color=red][b]第二集《新生活》[/b][/color]
  50年代初期,一系列城市美化运动和国民教育运动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感受到一个崭新的国家、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崭新的社会、一种崭新的生活的真正含义。1950年,北京清除了旧城内多处堆积多年的垃圾山,治理了城南的“龙须沟”等多处贫民窟,城市人居环境有了初步的改善,新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1952年,政务院开始推行“爱国卫生运动”,人们开始从洗手、刷牙、除四害等细节入手,改变传统的鄙陋习俗。与此同时,扫盲运动、汉字简化运动和推广普通话运动大规模展开。这些改变首都面貌和国民面貌的努力,仿佛要一下子去除国家衰败孱弱百年以来,遮挡在中国人身上的所有阴影,彻底、迅速地再造国家与国民的形象。它们累积了百年的情感与期待,也真的唤醒了人们心底的渴望。
[color=red][b]第三集《八九点钟的太阳》[/b][/color]
  新中国成立了,这张白纸上,将如何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全体中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中国提供了理想模式,一个梦幻中的天堂。“苏联”,这个词汇带给五十年代的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亚欧大陆一片布满白桦林的广袤国土、积雪覆盖的屋顶、马列伟人、或是苏式审美的情调,而是一种社会理想,一个需仰视的榜样,一个与己有关的参照——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成为时代热潮。年轻人求学的最高理想,就是去苏联留学,继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留学欧美、日本后,苏联,成为中国人的又一个留学目的地。
   钢铁、水利、电力、工程……,透过这些流苏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可以看出一个新生国家的急切需求。与此同时,苏联歌曲、服装、文学、艺术,对中国几代人的精神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国50年代的激情时尚和青春写照。
   1957年,毛泽东访苏,在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说:“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而“八九点钟的太阳”,实际上是对整个国家的象征,一切都充满着朝气和理想。
   在苏联留学五年后,一批批留学生带着5分全优的成绩单陆续回国。回到祖国的留学生们,在很多行业里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做着开创性的工作.。他们成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这群人也用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
[color=red][b]第四集《和时间赛跑》[/b][/color]
   历史总是为后人设下认识的鸿沟,生活在现在的80后们可能很难想像,今天隐藏于京城楼厦之间的那些布满艺术品的LOFT空间,半世纪前,它们曾经都是一些高大、简陋、积满了油泥、充斥着火花和金属巨响的大工业厂房。它们——曾经是那个火红的年代里最被人们向往和自豪的地方。
   工人,在阶级成分优势和新国家工业化浪潮的双重作用下,成为社会中最代表未来、最令人骄傲的个人身份。在“单位”“ 集体”“ 组织”这些概念被人们所熟悉的时候,每一个工人都是一个身着统一工装的编码,被排列成为一个广阔坚实的兵阵,铸建了一个新生国家力量的基础。工业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以至于“螺丝钉”这样的零件进入了道德话语的范畴,标志着“工人阶级思想”已经成为一个渴望改变旧貌的农业社会里最被倡导的先进理念。
   在传统大工业伴随“螺丝钉精神”一起失落的今天,面对那些光洁的LOFT艺术空间,它们与共和国历史共同激荡的前世仍然令人敬重和回味。
[color=red][b]第五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b][/color]
  在西部的深山中有许多厂矿已经废弃,无人造访,但在山洞和巷道的幽深处,却仍然留有历史风云与生命激情的回响。在几十年前,这些厂矿的落成,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壮举,书写着共和国决策的勇气与气魄和执行者们的无畏与决绝。
“三线人”也被称为“三献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三线建设的参与者们不仅完成了国家战备时期工业的战略转移,也完成了自己人生命运的大迁徙。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了当地,他们的子孙视他乡为故乡。有许多影视作品描述过三线人的离散、拓荒、适应和等待,但我们仍然难以完全想象他们的生活真实。无论历史怎样评价三线建设,对三线人的评价则早已经定格。对于三线人沉甸甸的巨大存在来说,“历史”这个词反而过于轻盈,他们从未创造过历史,他们只是创造了无数以牺牲为主题的人生。
[color=red][b]第六集《广阔天地》[/b][/color]
  对这一场总人数达到1600万人,持续近20年的人口迁徙运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因此视点只能是选择性的。对于整整一代人说,这场浩荡的运动似乎是一场宿命性的悲剧,但从个体的经历来说,也并不缺少有价值的人生体验和难以忘怀的青春感悟。
  对于所有的个体来说,青春无法遗忘。他们是跟着祖国奔跑的一代人,他们怀着火热的情感,在广阔天地里浴血奋战,青春经历虽然艰苦,但特定时代下的人生画卷却也是恢宏壮美。强化青春这一主题,历史背景和经历可以处理为一种载体,而体验和心灵史可以成为主体。这一代人如今大多已过花甲之年,当他们跨越四十年缅怀那段岁月,他们会如何审视曾经被挥霍的青春?他们的人生会如何蜕变?他们如何定义人生这个概念?相信会带给人哲学意味的思考。
[color=red][b]第七集《宇宙中的东方红》[/b][/color]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1970年,《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回响。这一年4月24日21时50分,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从茫茫太空传回了《东方红》乐曲。沈从文当时正在革命大学,听到两弹一星的消息十分兴奋,说为这个也应该入党。
   在随后的20个夜晚,许多人仰望苍穹,在夜空中寻找“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踪迹。而事实上,主要任务就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一米,而即使是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也有430公里,人们用肉眼是很难看到它的。但是,仍有许多人执着地仰着头寻找,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仅仅是一种骄傲的表达。
   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历浩劫的中国,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强国梦想,国家建设在艰难中继续,中国科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进步,尤其是两弹一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全体国民产生了强烈的振奋与激励。与此同时,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建立了赤脚医生制度(电影《春苗》),针灸麻醉也取得成功(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华拍摄)。
   1972年,考古挖掘取得新进展,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出土,这为整体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提供了一种来自民族历史的梦想的映照,激发人们去思索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color=red][b]第八集《改变世界的一周》[/b][/color]
  中国人在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忧虑中进入七十年代。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之后,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在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口号的号召下,我国开始动员群众历时10年广挖防空洞,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战争。1972年,美国星条旗突然出现在北京街头,广播里传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消息,令人们十分震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长期向西方世界关闭的国门,露出一条缝隙。这一重大转折既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color=red][b]第九集《春之声》[/b][/color]
   本集内容主要围绕1978年和1979年两个知识界的大会(“全国科学大会”和“第四届文代会”)的召开来进行结构。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和文艺工作者重新恢复了工作的权利,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被彻底甩掉,再次赢得了人民和全社会的尊重,科研、学术、教育和文艺界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知识分子得到了重生,那种欣喜几乎到了癫狂的程度。
   在1978年前,一切还都混沌不明。国家究竟应该往何处去,究竟应该怎样发展,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四人帮”的文化残余仍然还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两次会议的召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民大讨论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走过十年寒冬,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真正到来了。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color=red][b]第十集《彼岸》[/b][/color]
  1979年以后,中国全面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打开国门,使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他们发现,从前接受的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这一代人,想出去看世界的冲动,犹如50年代青年赴苏一样强烈。他们同样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看作自己的样板,自己的明天(注意与第二集有呼应关系),只是这一次,他们的游学目的地发生了改变。他们经历了历史的分岔,新大陆令他们晕眩。与50年代留学潮一样,那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冲击,令他们猝不及防,无法抗拒。学习西方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他们身上,他们义无反顾,并为此付出艰辛的个人代价。那批人,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个人史,经历着从精神到肉身的痛苦蜕变。
[color=red][b]第十一集《外面的世界》[/b][/color]
  这是一个远去的背影与新生的事物共生的时代。伴随改革的展开,计划体制下的人事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单位”、“组织”“档案”这些过去将人们牢牢钉在固有位置上的概念开始渐渐模糊,随之而来的是“调动”、“下海”这些充满希望的新词汇,由约束到松绑,人才的自由流动开始出现,虽然在最初这仍然是个体性的现象,但它预示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融入紧张而新鲜的全新工作模式的过程中也怀念着记忆里那传统而温暖的单位体制。
[color=red][b]第十二集《大地在波动》[/b][/color]
   1978年,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人物共同震撼了世界: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邓小平。他们都借用了法国政治家弗朗索瓦?基佐的名言,对国民发出相同的号召:“富起来吧!”
   1986年11月,美国纽约证交会主席约翰?范尔森访华,他把一枚精美的证章——纽约证券交易所所徽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邓把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一张编号为05734、面值五十元的上海飞乐股票作为回赠礼物。邓对他说:这只股票的资本金是165万元,发行3?3万股,他是惟一的外国股东。范尔森兴奋地说:“我很荣幸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第一个美国股东”。
   8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金钱观”开始发生转变,人们不再谈钱色变,而是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光明正大地赚钱。社会上一度兴起“邮票热”、“君子兰热”,当时的报告文学《疯狂的君子兰》引起轰动。对这些“热”,众说不一,但它们反映了人们财富意识的觉醒,以及投资渠道的狭窄。但对人们的投资意识,是一次训练,为90年代股票热奠定了社会基础。
   1987年,在北京后海的湖边,几名早期“海归”酝酿在中国成立股票交易所。
   1990年,上证所成立,浦东开发启动。1992年,邓小平南巡,吹响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也揭开了90年代中国的个人创业史。90年代,经济进入全民经商模式,思想逐渐多元开放,文化出现世俗骚动,整个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欲望活力、充满机会和刺激的“场域”。每个人、每种思想、每种活法都在这历史瞬间转换的舞台上,匆匆往来尔后迅速替换消逝。社会上出现“公司热”,王朔创办“时事公司”,海岩、马未都创办“海马歌舞厅”;文艺界开始悄然“走穴”,并逐渐实行“明星制”;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体育开始转向商业,李宁等体育明星纷纷下海。
   与此同时,股票热逐渐兴起,使致富不再成为某些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均等的致富机会。这一热潮在电影《股疯》中有形象展现。
   知青一代此时开始分化。新阶层出现,随之,高档化、与国际接轨的生活方式出现。“70后”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告别校园,在内心的欲望与市场的驱使下,开始寻找开启新时代的钥匙。今天的许多网络精英是从那时启程的。
   股票投资、商业冒险中暗含着漩涡,中国第一次申奥失败,中国人的内心经历了一次煎熬,但这些都是进步道路上必然的坎坷,使这个前进的国度走向更加理性和成熟。
[color=red][b]第十三集《北京北京》[/b][/color]
   本集讲述首都北京在申奥成功的推动下,城市中的人的变化以及整个城市的蜕变。
   北京,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名字,而对于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座城市的居民,曾经创造了一个令人骄傲的工业奇迹;然而从某一天开始,厂房与烟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取代了它们。这是一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蜕变,这是一场与首都城市功能地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更是一场人类文明史中的壮观迁徙。
   在这座不断蜕变的城市中,俯仰皆是的机会像一个强力磁铁,磁场的范围覆盖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越来越多的人被这座城市的磁力吸引,向它聚拢。城里的人和这座城市一起经历着命运的改变。他们像是坐上了一列充满机会的班车,体验着一座城市的成长,一个国家的起飞,以及个人梦想实现的美妙过程。
[color=red][b]第十四集《万里路》[/b][/color]
   2006年,1000多公里的铁轨穿越广袤高寒的青藏高原,来到拉萨城下。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克服了高原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重重难关,终于使铁路通到了世界第一高原,中国最后一个不通铁路的省会城市。
   道路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80年代中期,对许多国人来说,高速公路还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标记,它在80年代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中一直是空白。1988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呈加速之势,年增长幅度之大在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是罕见的。二十年耕耘铺就六万里坦途。这组跳跃增长的数据不仅反映了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就,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国家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3年中国铁路向世界修筑难度最大的宜万铁路发起进攻,预计2009年底全面贯通。介时,宜万铁路将真正托起川汉地区人民的交通梦,也让詹天佑遗憾了百年的川汉铁路情节得以圆满。
   2008年4月,京沪高速铁路正式破土动工。一个新的高速铁路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广袤的疆土,早已不再由传统的几纵几横的铁路、公路所分隔,而是由一个细密交织的道路网络联结成了一个车轮无阻碍的世界。
[color=red][b]第十五集《我和你》[/b][/color]
   2008年,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示出一个大国的实力与气魄,也展示出了大国国民的风范。奥运火炬传递受挫时中国青年发出的声音令世界瞩目,汶川地震时中国民众的献身精神令世界震撼,奥运赛场上的志愿者们获得了全世界媒体的赞扬。国际媒体关注的“鸟巢”一代和“火炬”一代,正在成为国家的支柱力量,也将创造和见证祖国的明天。面对世界,中国国民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坦然和自信。
   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已经长大,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自由而自信,并且具有献身精神。中国人,正逐渐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国民,具有成熟、开放、独立、负责任的良好心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历经坎坷,走向和谐。
   历史和文化可以断裂,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基因不会消亡,它们也许变幻了身形,但是却顽强地、不断地在一代代人身上呈现——这正是中华民族能够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根基。
[color=red][b]第十六集《梦想2049》[/b][/color]
   1933年,上海《东方》杂志征文——《梦想的中国》《梦想的个人生活》,蔡元培、鲁迅、胡适等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人士都参加了,阐述了各自对未来中国的梦想。50年代,梁思成试图在旧城墙上建人民公园,并画出草图,这是他对未来北京城的梦想。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作为人类规模最为壮观的实验场,中国将为未来几代年轻人,提供一个超出想象的广阔舞台。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既有对国家力量来源的追索,也有对未来模糊的憧憬——但在规划图上,这些憧憬是真切而具体的。我们将用视效的手段,将蓝图变成实景,展望未来,透视建国100年时的国家盛景。

下载地址:**** Hidden Message *****

[[i] 本帖最后由 ai361671493 于 2012-7-19 13:47 编辑 [/i]]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爱你中国][16集全][国语中字]